宋志平:打造“一带一路”新优势
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,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合作阶段新的里程碑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,对于推进经济增长和供给侧改革,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关系,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。提出三年多来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,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,符合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规律,也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。
作为建材央企和世界五百强企业,中国建材紧扣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,充分运用自己在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,按照市场化的原则,稳步开展境外投资,积极拓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,创新国际贸易模式,加快推进建材装备“走出去”的步伐,取得了实质性进展,成为我国建材行业“走出去”的国家新名片。
中国建材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,是中国最大、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,连续六年荣登《财富》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。目前资产总额达5,500亿元,年营业收入近3,000亿元,多个主要领域包括水泥熟料、商品混凝土、石膏板、玻璃纤维、风电叶片产能规模居世界第一,水泥工程和余热发电工程国际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。“一带一路”愿景提出后,中国建材紧抓历史机遇,依托自身规模和综合优势,深耕“一带一路”大市场,积极开展境外投资,探索“EPC+投资+管理+服务”走出去模式,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7家境外企业和机构,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排头兵。
以先进技术和优势产能支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“一带一路”是打造利益共同体、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,中国企业的使命是以先进技术和优势产能支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,我国整体工业要迈向中高端,但中国建材工业已经处于中高端水平,中国建材在新型干法水泥、特种水泥、电子玻璃、光伏玻璃、石膏板、玻璃纤维、碳纤维、新型房屋等领域创造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技术。中国建材用实践证明,国际产能合作是共同发展和双赢,绝非是输出落后产能。作为我国建材行业“走出去”的领头羊,中国建材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和玻璃工程设计和技术装备能力,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水泥和玻璃行业的中国制造、中国标准,开辟了一条“中国建材通道”。水泥方面,我们已在75个国家承接了312条大型水泥成套装备生产线,占全球新建水泥生产线的65%,连续9年保持全球水泥工程市场占有率第一;玻璃方面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总包或设计了近60条生产线。不仅是发展中国家,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购买采用中国建材的水泥和玻璃装备。在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,中国建材始终坚持突出中国品牌、中国技术,突出一流品质、一流信誉,坚持输出先进技术和优势产能。此外,我们还积极与法国施耐德、日本三菱等跨国公司在水泥、玻璃、光伏等领域合作,将中国建材的中高端装备与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结合起来,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。
打造海外投资“升级版”,以优质建材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基础设施。
兵马未动、粮草先行,基础建设需要建材先行。中国建材企业要当好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先遣队。中国建材在过去EPC的基础上,探索直接投资、建园区等多种方式,不断提升境外投资的质量、效益和规模。截至目前,中国建材境外投资总额近200亿元,投资蒙古国建成年产100万吨水泥生产线、满足了当地40%的水泥市场需求,投资赞比亚和刚果(布)建设建材工业园、将先进的建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带到非洲;投资南非、埃及建设的玻纤生产线,产品辐射欧盟、中东及整个非洲市场,产销率100%;投资发达国家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设年产8万吨玻纤项目已开工建设,建成后产品将全部供应美国本土;在非洲、中东等区域实施钢结构、彩板、石灰、纤维水泥板等小、快、灵的直接投资项目;在乌克兰、泰国等区域投资光伏电站及模组生产线。众多投资项目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建材保障。
创新“走出去”模式,助力“一带一路”贸易互通。
中国建材成功打造建材行业“网上丝绸之路”,持续提高海外贸易业务的增量和效益。打造“互联网交易平台+海外仓”模式,充分发挥我国建材行业首个现货交易电子平台——易单网的优势,率先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建设24个“海外仓”,为国内外生产企业提供全球营销的“网上丝绸之路”;开展“互联网+全球化运营管理”模式,利用智慧工业对中东、中亚和非洲近30家水泥厂提供外包管理服务。此外,中国建材积极推广“建材+家居”连锁超市模式,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建材综合服务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非洲市场,以建材和家居服务非洲国家建设。还以“绿色小镇”模式向全球推广“加能源5.0”新型房屋,目前中国建材的这种绿色环保房屋已覆盖五大洲39个国家,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,受到所在国政府的高度赞扬和肯定,美国财富网站也进行了专题报道。
借力“一带一路”打造新优势
六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形成了强大实力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强大支撑,在未来打造绿色丝绸之路、健康丝绸之路、智力丝绸之路、和平丝绸之路,建设更具活力、更加开放、更兼稳定、更可持续、更多包容的全球化经济过程中,我们要进一步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培育打造新优势。
政策优势开辟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。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,继承合作共赢的丝路传统,对接“一带一路”地区国家发展战略,得到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,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。沿线国家的高层共识、国家级战略合作平台的搭建,产业、贸易和金融政策的有力支持为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优势。“一带一路”经济带建设包括与相关国家进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能源资源合作、园区和产业投资合作,贸易及成套设备出口、自贸区建设等,既顺应了沿线国家发展需求,也将带动我国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、促进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的转型升级与对外投资。2013年以来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高层频繁互动,签署了一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重大项目,中国建材也陪同出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,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作为支持重点,推动水泥等产业加快“走出去”服务沿线国家步伐,国内相关省份也相继推出一批重点项目,这些政策机遇,为中国企业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。
中高端技术和性价比优势凸显中国技术和装备“走出去”实力。
中国企业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核心优势是依靠自身理念、品牌、产品和服务的强大市场竞争力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,像中国建材已经拥有世界级的连续研发、制造能力和基础,我们的成套装备本身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,完全具备“走出去”的实力。以水泥为例,我们的技术和装备已经是中高端,“一带一路”上65%的水泥装备都是中国建材提供的,包括跨国公司使用的也是中国建材的大型水泥装备。中国的装备很好,技术很好,同时价钱与其他跨国公司相比,大概便宜30%。国外很多水泥厂、玻璃厂都让中国企业去建,原因就是我们的装备性价比好,价格和成本都很低。中国造的设备,应该说技术是一流的,质量是精良的,价格是非常有竞争力的。现在“一带一路”给中国的技术和成套装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。未来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,中国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将发挥更大作用。
多国经营经验奠定跨入国际产能合作新时代的基础。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需要中国企业具有国际视野,有能力驾驭多国经营,开展广泛的国际和区域合作。近年来,中国企业在加快走向世界的过程中,逐渐熟悉了国际经营环境,掌握了国际规则,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,成就了一大批示范项目,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,形成了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模式。中国建材在多国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模式,探索开展了直接投资建厂、境外建营一体化、智慧工业、跨境电商、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等多种合作模式,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的综合解决能力。过去中国是世界的工厂,下一步中国会带着投资、技术和装备在全世界,进行多种形式的国际产能合作。
组织优势成为“走出去”的坚强保障。
改革开放30年来,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艰辛历程。近10年来,经过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,中国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大大提升,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。在市场竞争中,坚持党的领导,引入现代企业制度,优化公司治理,实施创新驱动,为中国企业积累了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核心能力。中国建材就是在市场倒逼下,采取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的新模式,通过联合重组、整合优化借助资本市场迅速成长起来的。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,开展了董事会试点、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,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定的信仰、现代经营管理能力、甘于奉献的干部团队,这些都是我们的独特优势。